流行特点
2010年以来,我国养鸭密集地区(南方和北方均有发生)。突发以产蛋鸭产蛋量下降及肉鸭神经症状为主的疾病。采集不同地区发病鸭样品分离YY5毒株,经RT--PCR、基因测序和序列分析排查。结果表明,为鸭黄病毒病,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恩塔亚病毒的巴格扎病毒具有相近的遗传进化关系。人工感染试验证明鸭黄病毒感染解剖症状与自然发病鸭相同。
DHO主要危害蛋鸭(绍兴鸭、山麻鸭、金定鸭、康贝尔鸭、台湾白改鸭等),肉种鸭(樱桃谷鸭、北京鸭、枫叶鸭等),野鸭种鸭。受感染鸭群几乎均可发病,较高死亡率多发生于饲养粗放,养殖条件恶劣,易继发感染其他病原的鸭场;而在养殖条件好、饲养管理较严格的鸭场,死亡率通常较低,产蛋恢复迅速及程度较好。
临床特征
一.种蛋鸭和商品蛋鸭:该病主要表现是发病初期采食量突然下降,在短短数天内可下降到原来的50%甚至更多,产蛋率随之大幅下降,可从产蛋高峰期的90-95%下降到5-10%,受精率一般会降低十到二十个百分点左右,发病率最高可以达到100%,死淘率在5—50%不等。病鸭体温升高,排草绿色稀薄粪便,该病在流行的早期,发病鸭一般不表现神经症状,而在流行的后期则神经症状明显,表现瘫痪、翻个、行走不稳、共济失调。恢复后有明显的换羽过程。
二.商品鸭和育成期种鸭:最早可在20日龄之前发病,以出现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表现站立不稳,倒地不起和行走不稳,病鸭仍有饮食欲,但多数因饮水采食困难衰竭死亡,死淘率一般在5-30%左右。
病理变化
发病鸭解剖主要病变可见卵巢发育不良、卵泡变性、变形、坏死或液化,卵泡膜充血、出血,子宫及输卵管未见异常。有神经症状的病死鸭还可见脑膜出血,脑组织水肿,呈树枝状出血。组织病变则以卵泡膜出血和淋巴细胞浸润以及肝脏汇管区间质性炎症为主。另外混感其他病菌可见肝脏肿大,脾脏斑驳呈大理石样,有的极度肿大并破裂(临床多见的鸭、鹅脾坏死症),胰腺有出血和坏死,心肌有出血和坏死,多数病例心脏内膜有出血,肠道肿大。
预防与治疗
一.预防:
1.加强鸭舍日常管理,尤其是加强消毒防疫及现场卫生管理工作;
2.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防止继发感染其他鸭病;
3.做好鸭黄病毒的免疫工作;具体免疫程序如下:A.9--10周、1.0ml/只、胸肌注射,B.20-22周、1.5ml/只、胸肌注射;
4.定期进行鸭黄病毒的抗体检测,尤其是产蛋初期(25周前)的种鸭,对抗体较低或者抗体水平参差不齐的鸭群进行补免。
二.治疗:
1.该病无特殊治疗药物,在发生该病时主要以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转移因子、金刚酸胺、烷胺、乙胺等)为主,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可以考虑在治疗过程中辅加抗生素(选择对大肠杆菌高敏的药物如:硫酸丁胺卡拉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等)。
2.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1:500的鸭黄病毒抗体(永健“巨能二号”)连续使用5--7天,有相当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3.对发病鸭场进行封闭管理,严防人、物交叉感染,该病水平传播迅速,一般情况下5-10天可以感染全场,主要是对产蛋期种鸭危害较大,尤其对产蛋初期及高峰期威胁更大。
4.对受威胁的健康鸭群进行紧急接种,胸肌注射鸭黄病毒疫苗(永健开发“自家场疫苗”),1.5ml/只。并加大消毒力度。
5.对发病后的康复种鸭群要进行中草药辅助治疗,在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1:1000的荆防败毒散、增免蛋多多等,连续饲喂7--10天,主要是修复卵巢及增加卵泡数量,以达到尽快恢复生产,在一般情况下,从发病到恢复(产蛋逐渐回升)大约需要40-45天左右。50周以下的种鸭若在发病期间治疗及时,措施到位,经后期辅助治疗后,产蛋率一般都能恢复到发病前水平。受精率影响较大且无逆转性。
甄别诊断
与鸭腺(EDS-76)病毒对产蛋期种鸭影响主要相同点是:
均能引起产蛋急剧下降、采食量下降、在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时有卵黄性腹膜炎存在、发病期病鸭有神经症状,均能引起腹泻排草绿色粪便。
不同点:
鸭腺病毒病:卵巢及输卵管萎缩、变性,输卵管有炎症和出血;种蛋合格率影响大(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不规则的种蛋增加,如:畸形蛋、软壳蛋、沙壳蛋等),死淘率不高,产蛋恢复迅速,恢复期短。
鸭黄病毒病:卵巢发育不良、卵泡变性、变形、坏死或液化,卵泡膜充血、出血。死淘率高(5-50%不等),病情时间较长,恢复过程缓慢,受精率影响较大(一般会影响5-20%、且无逆转性)。
根据以上不同点,在临床上与鸭腺病毒病进行甄别后可做初步诊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