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雏鹅痛风在重庆、四川、河南等地开始大面积流行,2016年至今全国范围内育雏阶段鹅(3—15日龄)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主要表现为:机体各个器官(心、肝、肾等浆膜面),组织(肌肉、皮下、关节腔面)尿酸盐沉积,雏鹅采食量降低,拉白色稀粪,精神萎靡,生长迟缓。
根据上半年对重庆、四川、广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南和山东等地调查了解,雏鹅痛风目前早期发病多在3—5日龄;高危发病期7—15日龄;少数可见在20—30日龄以及成年肉鹅或种鹅发病(这里的发病是指机体各组织器官可见明显尿酸盐沉积,不包含潜伏期)。
发病及死亡率:多数集中在7—15日龄,视养殖环境(潮湿、氨气、二氧化碳)、管理、饲料营养水平(蛋白、霉菌毒素)以及防治手段等的不同,死亡率多在5%—60%不等。
发病机理:
强嗜肾性(星状)病毒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导致肾功能损坏甚至衰竭,造成代谢障碍甚至功能丧失,血液内尿酸生成大于排泄,引起高尿酸血症。最终富含大量尿酸盐的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器官沉积形成尿酸盐结晶,形成全身性痛风。
流行病学特征:
1、区别于传统痛风病,无内脏型痛风、关节型痛风的区分,累及全身组织器官(皮下、肌肉、关节、脏器)。
2、可能种蛋垂直传播,横向经粪口传播(临床根据对不同孵化天数的鹅胚和雏鹅唾液、粪便进行PCR检测都发现有星状病毒阳性。
3、存在种蛋遗传,易感日龄多在3—10日龄,潜伏期3—5天。
4、从近几年临床发病情况看,只引起各品种鹅发病,其它种类禽不发病。
5、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耐寒不耐热,发病高峰期多在春、冬两季!
6、高蛋白饲料、脱水、霉菌毒素、氨气、药物副作用、低温高湿等饲养管理、营养方面的因素(也是传统痛风病的诱因及致病因)能加速病情和引起混合感染(支原体、大肠杆菌、浆膜炎、流感等),从而造成更大伤亡。
推荐防治方案:
预防:3日龄内,痛风舒 1ml/只;7—10日龄,痛风舒 1.5ml/只
治疗:注射痛风舒 1.5ml—2.5ml/只+聚能核肽 200羽+金冠噻夫(有细菌感染时添加)
同时用毒感康口服液+巨能2号+浆大奇效(有细菌感染时添加) 饮水;间隔6-8小时再用肾肿解毒灵+圣保乐饮水。
|
|||||
|
|||||
|